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對中學程序教學,以分組及分數對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個應用實驗(一)

實驗班級
高一兩個班級

學習內容
C語言教學

應用方法
分組及學生分數相依性,以學徒共同體完成
  1. 分組:我所選擇的班級為高一級,每班人數一個是37人(D班)一個是38人(E班),分組方式為每組最多5人最少不能少於4人,所以每班有8組.這是一個學段可完成計劃的最多組員數.
  2. 方法:
    a.每節課堂時間為40分鐘,教授盡可能在20分鐘以內,最好是在15分鐘內完成.完成後怖置作業題目在3至5題.每一組以合作方式完成題目.完成後由教師檢查並記錄在案.一段所有作業計算平時分數的50%考試分數的40%.全組記相同的分數.
    b.一段中有5次抽題作答,每組每次派一人做題,每個人只能出來一次,不足5人的組別最後一次可以自選4人中的1人作答分收,出來做題的人1次得14分, 其餘組員得9分.如無法做出題目則0分,下一節課時其餘組員可以補答該次題目但只能得4.5分,最後全分數加起來最高可得50分,計作平時分的另外50% 及教試分數的60%

原理
在學習過程中,最好的狀況是每個學生教會去完成題目,不懂的都會提問教師,而教師可以解答學生的問題,使學生能學習到要如何解題及應用其邏輯,但實制情況是,學生不一定會去做,而教師亦無法應付那麼多學生的提問,因此,使用折沖的方法--分組.但分組會出現組別內有些學生做,有些學生不做題而分享分數,或會做的學生只為自己而不教同組學生的問題,所以以方法中的b點作為推動,使會做的學生產生壓力對不會做的同學施壓,使其學習.在過程中,同組內的學生可以互相教授,若全組都不會時,則由教師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互相學習的過程,而教師亦可以不必應付過大的解答量,以完成教學.但有條件:
  1. 學生的學習態度未到最壞的情況,如跟本不理,不管分數.
  2. 課堂中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題目要如何做.及有足夠的時間給教師個別解答學生的問題.
教師可以從解答的過程中瞭解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到底瞭解多少以調整教學的快慢及教學的內容.

以上條件第2點可以由教師作調整及處理,是容易控制的,但第1點則不然.因為學生會有不同的情況,不管是自身的還是環境做成的.或因近期所遇到的事情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這個情況要在第二段時解決.

第一段的教學內容
  1. 命令行模式的基本操作
  2. gcc編譯器的使用
  3. C語言的基本結構
  4. 格式化輸出
  5. 變量
  6. 四則過算
  7. 格式化輸入
  8. 判斷
  9. 邏輯過算符
  10. 應用題解題
結果及情況分析
同一班內大約有6成人可完成前9點的題目,即對程式語句的應用能夠理解2成人只到第7點.另外2成人只到第4點.成績理想.但存在隱憂.那2成理解內容最少的人被拼棄,這些人中,有些是不願學習,有些是學習有障礙.無法與一般學生一起學習.而前面八成的學生則可以自行建構知識.
以上第一階段完成,可以學習及無法自行學習的學生大致分別出來,人數亦合符比例.

第二階段
改變分組模式,以能自主學習的在同一組,不能自主學習的同一組,同樣教學時以問題導向為主,減少組別對教師題問的頻率,主力教導無法自主學習的組別,使無法自主學習的組別產生被關注及不會有被忽略的感覺,而且有被監管的壓力,形成學習壓力,通過獲得基本能力及教師的開導產生學習動機以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